Spratlys - Nansha Islands of China
南海现状
> 目录
5. 起步晚投入少污染严重 海洋开发中国落后20年(2004-05-07)
-----------------------------------------------------------------------------
2004-05-07 00:52:01 点击:75
从15世纪以来,世界强国顺序已经几经更替。导致这个秩序更替的原因有多个方面,但是其中一条则是史家普遍认同的,强于世界者必盛于海洋,衰于世界者必先败于海洋。从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到美苏争霸,这条铁律一脉贯通。中日数百年间的恩怨情仇和盛衰起落,也离不开这条历史规划的红絬。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力大大增强,对外的国际市场的依存度越来越大,去年以来的高速增长导致全球主要资源价格上涨,已经给中国的资源安全敲响警钟。这种情况下,维护贸易和航运安全、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都离不开占地球表面71%面积的海洋。在这个蓝色星球上,大国兴衰的答案,就隐藏在浩瀚海洋起伏的波涛中。
但令人忧虑的是,真正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后期的中国海洋科技及资源开发,却面临着条块分割严重,开发局面混乱,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情况严重等问题。商报记者龙镇洋
强于海者必雄于世
人类与占地球表面71%的海洋的接触虽然很早,但是人类历史的‘蓝色乐章’的真正开始要到15世纪。
从15世纪开始,浩瀚海洋在人类文明中的角色就不再是边界,而是国家竞逐的舞台中央。贸易、战争、殖民、外交、宗教传播和文明碰撞等一系列重大人类活动的音符,全都印在茫茫大海的蓝色五絬谱上。从那时候起,海洋就成了世界的‘中原’,而‘得海洋者得天下’也就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一条历史定律。
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都先后因海上力量的强大而雄视当时的欧洲。其后英国因光荣革命而奠定现代宪政基础,相对宽松的政策和政治环境,让英国释放出巨大的生产力,接着英国通过一系列海上战争,一举挫败‘海上马车夫’和‘无敌舰队’。‘风正帆悬’的大英帝国舰队,自此沧海纵横,所向披靡,不久,英伦三岛便成了横贯全球的‘日不落帝国’。
日本得海而侵华
在亚洲,斜卧在太平洋西北角上的日本,自从门户为美国炮舰所洞开之后,大梦猛醒,转头西向。经数十载洗脑换血、卧薪尝胆后,羽翼渐丰,恶胆渐粗。经过数年筹备,周密部署,大和舰队兵出黄海,伊滕博文羽扇纶巾,雄姿英发,谈笑间,大清帝国的龙旗舰队灰飞湮灭。紧接着,伊滕博文在谈判桌上,羞辱伍庭芳,张开血盘大口向李鸿章漫天要价。刀俎鱼肉之间,中国百姓的滔滔白银似万川归海般汇入‘东洋’。台湾与澎湖列岛被割,中华民族的‘龙根龙脉’也被最彻底地阉割了一回。
经此一役,大清士人们‘师夷长技以制夷’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求亡理论顿成镜花水月,中华儿女的‘信心曲絬’也俯冲飞泄,直探3000年未见之谷底。从此,中日间的强弱对比和师生关系,一举颠倒。从尔日本一跃而为世界列强,‘横扫六合,平定宇内’的狂妄之心日炙,‘吞朝鲜灭支那’之志日决。
美借强势海军做警察
待到可供瓜分的殖民地资源已经短缺,列强狼群惟有互相撕咬,一战不足再来二战。美利坚借两洋天险,作壁上观多时。经过一百多年的‘戎和路絬’的调养,终成正果,最后以‘以逸待劳’的态势,一举定‘三国归晋’的全球大局。苏联虽欲分庭抗礼,然而以专制的‘硬功夫’为特色的‘苏家拳’,终究敌不过‘讲究阴阳平衡’的‘美氏太极’。美苏未尝过招,苏联内功自废,如今苏联时期的航空母舰,不少已经成了中国人的海边游乐点,而美国的舰队则仍然一日不停地游弋在世界大洋的波涛中。
如今在浩瀚海洋上‘横槊赋诗’的美国人,早已经视世界五大洋为新的‘五大湖区’,而东西两洋不过就像曹孟德眼中的‘夏口’和‘武昌’而已。
海洋科研资源分散
无论是军事还是经济,今天的海洋竞争,实际上已经成了海洋科技竞争,没有发达的海洋科技,即使有广阔的领海也只能望洋兴叹。
在发展海洋科技方面,发达国家除了制订规划、计划以外,海洋科技竞争正走向集团化、国际合作化。全球目前主要有欧共体和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为核心的北美自贸区两个主要区域集团。在区域内,可按各个国家的优势和特点,对重大海洋科技项目进行分工,投资分摊,并采取统一行动一致对外。个别国家通过到海外设立研究机构,以此获得他国技术。如1990年,日本日立公司耗资1600万美元在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建了一个生物实验室,以获取美国生物技术成果。
各国重金开发海洋
这些国家还强化科技管理,由政府直接出面领导海洋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工作,不断增加研究开发经费。日本、美国、法国在海洋科技研究开发上不惜投入重金,而且每年都以4%左右的速度增加。
近十多年来,由于海洋在沿海国家可持续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以及人类对海洋环境特殊性和海洋生物多样性特征的认识不断深入,海洋生物资源多层面的开发利用极大地促进了海洋生物技术研究与应用的迅速发展。
1989年首届国际海洋生物技术大会(简称IMBC)在日本召开时仅有几十人参加,而1997年第四届IMBC大会在意大利召开时参加入数达1000多人。现在IMBC会议已成为全球海洋生物技术发展的重要标志,出现了火红的局面。每3年一届的IMBC不仅吸引了众多高水平的专家学者前往展示与交流研究成果,探讨新的研究发展方向,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区域海洋生物技术研究的发展进程。在各大洲,先后成立了区域性学术交流组织,如亚太海洋生物技术学会、欧洲海洋生物技术学会和泛美海洋生物技术协会等。
中国十年前真正起步
相比而言,中国到了1964年才在国家科委一批海洋科学家的积极提议下,成立海洋局。随即中国陷入了十年文革内乱,海洋局虽然存在,但是在海洋意识薄弱和经济接近崩溃边缘的国情下,海洋科研经费的投入可想而知。
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真正起步于改革开放之后,而要到90年代后期才真正受到重视。1996年中国第一次将海洋生物技术纳入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中国关于海洋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要决策和法律,也是在过去十来年出台的。
海洋开发局面混乱
专家指出,中国海洋地质和矿产资源的调查程度还很低,特别是海洋高技术研究开发能力的差距相当大。从总体上看,落后发达国家至少15到20年。发达的海洋国家对专属经济区的调查研究进行了充分、大量的工作,但中国在这方面所做的工作仍然很不足。
此外,中国海洋管理的计划体制一直没有变化,条块分割严重,开发局面混乱,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情况严重。虽然专家多年来一直建议成立统筹协调的海洋局或者海洋委员会,但是直到现在仍无结论。海洋科研上,也存在资源分散,难以形成合力的局面。
专家抱怨,目前海洋科技投入渠道方面尚存在不少问题,真正落实到科技研究和开发项目上的资金不多。
西方上世纪中开发海洋
历史的风流虽然过去,但‘往事并不如烟’,‘雄于世必强于海’的比赛还在继续。二战结束后,特别是冷战结束后,世界各国海洋观念,除了着眼军事和安全战略外,更侧重资源、科学和经济价值。
前苏联海军总司令戈尔什科夫元帅在他的《国家的海上威力》一书中讲到:国家海上威力的实质就是为了整个国家的利益最有效地利用世界大洋(或如常说的地球水域)的能力。与此同时,美国海洋研究中心主任杰拉尔德在他的《美国海洋政策》一书中吐露:若不明智地利用约占地球表面70%的海洋和海床,美国未来的安全与繁荣就会黯然失色。由于新兴的海洋科学及技术的突破,提高了经略海洋的战略地位和它对振兴经济的意义。认识的发展深化,也促进了海洋观、海权思想和海洋政策的发展变化。海洋科技处战略高度
在实际行动上,有着敏锐海洋观念的西方国家也快人一步。早在1960年,法国总统戴高乐就提出‘向海洋进军’的口号,于1967年成立了国家海洋开发中心,1982年又成立了国家‘交通、旅游和海洋部’。美国总统肯尼迪亦于1961年提出‘美国必须开发海洋’,并成立了由几个政府部委组成的委员会,协助总统领导海洋开发事业。60年代末,美国政府出资组织近千名科学对海洋问题进行研究,把能否充分合理地利用海洋,提高到‘将会深刻地影响到美国的安全和经济地位’。
80年代,美国提出‘全球海洋科学规划’,把发展海洋科技提到全球战略的位置,目的在于保持并增强美国在海洋科技领域尤其是高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1990年,英国政府也公布了‘海洋科技发展战略’的报告,提出了优先发展对实施海洋发展战略具有重大意义的海洋科技,特别是高新技术。日本把海洋科技列为90年代发展的12项高新技术之一。法国制订的海洋科技‘1991年──1995年战略计划’,旨在通过发展海洋科学技术,加强本国在海洋方面的竞争力。海洋资源成经济支柱
上世纪70年代初,美国的海洋开发收益仅306亿美元。80年代,其先后向海洋开发事业投资了1000亿美元。到了80年代中期,其海洋开发利用的收益已达3400亿美元,相当于当时中国一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其他一些发达国家,如法国、前苏联等也在发展海洋经济中大获丰收。近些年来,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开始跻身于海洋开发的行列。挪威本来是个穷国,通过开发海洋石油,一举摘掉了穷国的帽子,成为北欧富国之一。
事实表明,海洋资源已成为许多沿海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日本和德国在近30年来,尽力保留大陆资源,从海洋提取的原料占需要的四分之一。目前,世界上海洋事业最发达的美国在海底石油开采的过程中,已在多个水域建立了水下储油库,随时可为美军的海底作战提供油料保障。美军还在其确定的几个海底区域内,建立了作战物资贮存体系,以满足海底作战的需要。
海洋攸关中国崛起
今年以来,一系列关于中国投资过热导致国际资源价格上涨的消息,已是全球关注的话题,同时也给中国资源安全问题敲响警钟。解决资源安全问题,除了要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市场外,发展海洋经济、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必然成为中国经济崛起的必由之路。
据《日刊工业新闻》3月25日报道,由于中国钢铁需求持续高速增长,近期日本炼钢企业2004年度的炼焦煤价格高于2003年水平25%,是21年来的高价合同。资源对外依赖趋重
中国自1993年首次成为石油的净进口国以来,进口石油不断增加。2002年,上升为6941万吨,同比增长15.2%,2003年接近一亿吨,今年将超过一亿吨。最保守的预计,到2010年,中国石油消费也超过3亿吨,2020年为3.9亿吨。而2020年前后中国石油的高峰产量约为2亿吨,缺口额接近2亿吨,必须通过海外供给获得,对外依存度接近50%。
此外,今后20年,中国还将缺铁30亿吨,铜5、6亿吨,铅一亿吨,都需大量进口。一般认为,当一国资源的对外依存度达到20%、30%时,就面临较高的风险。据此判断,中国将在未来5至10年遭遇‘资源安全’问题。10至20年,这一问题会变得严重起来。以2000年中国石油实际供应量为基数测算,如果供应量减少1%,将使GDP的增长率下降5.83个百分点;如果减少5%,则GDP将负增长。
水源土地将严重不足
2020年前后,若没有充分准备,‘资源安全’就极有可能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软肋’。从陆地来说,中国总体上是一个资源紧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4。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供水不足,缺水比较严重的城市有110个,全国城市缺水年总量达60亿立方米。据预测,中国人口在2030年将达到16亿,届时人均水资源量仅有1750立方米,将成为严重缺水的国家。
中国人均耕地不足1.5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每年还以近千万亩的速度在减少。据国土资源部最新统计,最近7年间,中国耕地总量已减少一亿亩。600多个县市的人均耕地面积在世界公认的警戒絬0.8亩以下。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其中主要矿产资源还不足一半,除煤炭和少数有色金属外,矿产资源的富集度也比较低。
海洋或能减缓资源危机
为应对即将面临的‘资源安全’问题,中国除了必须综合运用外交、科技、贸易、军事等手段参与国际资源市场博弈外,海洋资源争夺将成为其重中之重。海洋以其丰富的资源、广阔的空间以及对地球环境和气候的巨大调节作用,成为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保护海洋、开发海洋已成为当今世界高技术领域的一大主题,也是各国本世纪的主要发展战略。
因此,加快实施海洋强国战略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中国能否和平崛起,首先要看中国能否在牵涉到一系列国家生存问题的海洋事业上崛起。(香港商报)
Copyright ©2003-2006 www.spratly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