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盛夏之际,我们乘坐人民海军的大型综合补给舰来到了南沙。在远离祖国大陆1000多公里的蓝天底下,人民海军驻守的礁堡就像个小小的标点,无声无息地坐落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上,令人悲壮地意识到它们的孤苦、无助与渺小。
然而,礁上的官兵们却在兴起“淡化吃苦”的“运动”。在他们驻守的永署、东门、南薰、赤瓜、渚碧和华阳礁上,“吃苦不是标准,主动作为,艰苦奋斗,干出一流成绩才是我们的追求”;“把守礁当事业干,苦中要有作为”的标语处处可见。官兵们已不再讲那些悲天悯人的凄惨往事,不再对事与愿违的个人遭遇悲观叹息。他们说的最多的,是怎样改造艰苦的环境,怎样把自己打造成为素质特殊的人才。
南沙守备部队政委刘常清告诉记者,南沙卫士已经进入到了第二代。第一代的开拓者们,承受了在“生命禁区”里的煎熬,胜利完成了守住礁盘的神圣使命;第二代的后继者们,使这里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条件极大改善,官兵素质空前提高,守礁任务已提升为守好祖国的南沙。
这不是岁月使人束手就擒的自然更替,而是赤胆忠诚的南沙卫士前仆后继,继往开来的军旅写真,是他们在苍茫的南海上铸就的又一个丰碑。
一
1988年,人民海军奉命进驻南沙,肩负起保卫祖国南海的神圣使命。在那里,开拓者们用鲜血书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刚开始他们没有固定的哨所,缺乏装备,在茫茫的大海上全靠血肉之躯守护祖国的主权碑。不知多少次,他们手挽手地在齐腰深的海水里挣扎,义正辞严地斥退来犯之敌。为了显示我国的领土主权,挫败胆大妄为者抢占我国礁盘的险恶用心,他们多次与乘坐冲锋舟的来犯者激烈拼争,在礁石上踉踉跄跄地狂奔,任又脆又锐的礁石把腿脚撕得皮开肉绽,抢先把五星红旗插入礁盘中央……
不久,他们有了固定的哨所———一种凌空建造在海上的屋子,又称“高脚屋”。可条件的“改善”带来的并不是什么福音,高兴了几天后大家不约而同地发出叹息:这真不是人呆的地方啊!
这里地处赤道边缘,高盐、高湿和高温的恶劣环境,连以海为生的渔家人都视为禁区,不敢在此久留。雾水是咸的,晒干后便是白白的盐花;放在地上的温度计,一两分钟内准会晒爆。缺少淡水和蔬菜,使许多人口舌溃疡、皮肤溃烂,失去了人的模样。对官兵们来说,海上神出鬼没不明国籍船只的突然出现,从海底猛然浮起的全副武装的“蛙人”对生命的威胁,都比不上在这非人的环境底下熬过一天又一天的愁苦。为国抛头洒血,倒是一件痛快无比的事。
但是,在所有的痛苦中,最令人难以忍受的还是与世隔绝的孤独,以及随之而来的智力退化和人的扭曲。茫茫大海无情地阻隔了他们与大陆的联系。在这海的天涯一隅里,十几个官兵挤在几十平方米的屋子里,度过人生一去不返最可宝贵的青春年华。由于缺乏信息和其他刺激,人与人之间的话越聊越少,大脑也慢慢地随之退化。有些人因此得了遗忘症,上岸后想不起该怎样涉世做人,见到年长的汉子张口就叫干爹,看人总是乜斜着眼睛把人吓跑。不少人为自己的怪异行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有的战士退伍时因此失去了就业机会。家人也一起承受精神痛苦,甚至出现感情危机。短短5年里,守备部队有10对夫妻离了婚,数字远远高于其他部队。
为了解除寂寞,有人将一条健壮的军犬带上礁盘。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寂寞带来的痛苦连这条狗都不能幸免。每天清晨与傍晚,它都要对着北方的大海和天空,发出惨不忍听的哀嚎,最后竟狂躁得成为一条疯狗……
在这种条件下,生存本身已是高风亮节,足以让人心安理得地接受世人的颂扬、安慰与优待。如果再向他们提出额外的要求,再布置额外的任务,必然使他们的痛苦和牺牲雪上加霜。但是,南沙卫士们却做出了一个崇高的选择———拒绝在痛苦中心安理得,得过且过。他们通过掀起一个又一个的“运动”来挑战自我,不断地为改善生存条件而拼搏。
部队建设刚起步时,基础薄弱、经费不足,容易滋生临时观念和把建设留给将来的念头。对此,部队党委明确提出不等不靠,创造条件,像布置家一样建设礁堡的号召。第一任政委亓玉台代表部队豪迈发言:“我们不怕吃苦,但绝不自甘于吃苦,一定要用自己的双手将礁堡建成美好的家园。”在领导的带动下,官兵们纷纷书写大红的“家”字,又工工整整地将其贴在“高脚屋”的墙壁上。不久,在用竹竿建造的第一代“高脚屋”旁,他们用铁管铁皮建造了第二代“高脚屋”。几年过后,又在第二代“高脚屋”旁边,用钢筋水泥建成了永久性的第三代“高脚屋”。
1990年以后,部队党委针对缺少淡水和蔬菜的艰难困境,在部队中开展了“守卫南沙不在于得到什么,失去什么,关键在于做了什么,留下了什么”的大讨论,响亮地提出了海上“南泥湾精神”。官兵们献计献策,立足现有的条件和自身力量,进行海上自救,使“生命禁区”里首次出现了袖珍式的小作坊、小花园、小菜地和小养殖场。条件改善后,他们又与时俱进,多次开展“自家自建,自家自管,自家自爱”等“运动”,使部队的建设和生存条件迈上新的台阶。
从昔日的“生产自救”到今天的“淡化吃苦”,艰苦奋斗、追求作为的精神在南沙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这种不知疲倦永不停息的追求精神,铸造了南沙的军魂,打造出了第二代南沙卫士,使南沙守备部队生机勃勃,生存条件日新月异。
二
南沙卫士的生存条件已今非昔比。今天,由钢筋水泥筑成,地基直接筑于水面礁石,水面上为楼式结构的第三代“高脚屋”,可以防御海上的任何风浪,而且面积也在日益扩大,有的已扩大到相当于一个足球场。官兵们不仅有了守备依托,更有了一块生活的天地。他们的生活保障,已实现了从简单生存向“小康”水平的飞越———尽管与大陆相比,它是多么微不足道。
各礁堡都盖起了防风、防雨、防晒的蔬菜大棚,有的还引进了先进的水培技术。这些小的仅有十几平方米,大的达到1.5亩的蔬菜大棚,已生产黄瓜、空心菜等23个品种。生猪和肉鸽也在这里安家落户,有的礁堡,生猪饲养多达63头。每个礁堡都建成了水窖和雨水聚集装置,都用上了海水淡化器和空调。可以收看五六个电视频道的卫星天线已经笑对蓝天,电脑、影碟机、卡拉OK机等一应俱全,集图书馆与健身房为一体的文娱室,每天都传出欢快的笑声,有的礁堡甚至跃动着打篮球和踢足球的身影。
目前,南沙卫士的农副产品自给率已大大提高,罐头食品的供应量已从1998年前的80%降低到了现在的50%,官兵们告别了一日三餐吃罐头的历史,几乎每天都能吃上一顿新鲜的蔬菜。一年四季靠下雨洗澡也已成为过去,淡水供应量基本得到保证。湿热气候造成的关节炎也明显降低……
今天的南沙,人气旺盛,人人精神饱满。
这是一批批南沙卫士艰苦卓绝,苦中有为的结果。
是他们人抬肩扛,把数千吨的生铁一块块地垒在四五米深的礁盘上,才建成了第三代“高脚屋”,官兵们累到了命令一下几秒钟内就能入睡的地步;是他们把一吨吨沉重的建筑物资卸在礁盘上,自己动手建成了水泥码头,大大提高了换班补给的便利。礁盘上所有的小菜地、小花园,都是他们从千里之外的大陆把泥土一箱箱、一袋袋地扛上礁,装在炮弹箱、塑料盒里建成的。
许多官兵为此付出了巨大牺牲。守备部队部队长龚允冲是南沙军人中的“第一困难户”,全家有好几口是需要专人伺候的病人,可他在礁盘上一驻就是25个月。老政委亓玉台原是部队的足球前锋,一年守礁便得了关节炎,连走路都变了样。在浙江省嘉兴市党的一大纪念馆里,至今仍陈列着朱建国烈士的英雄事迹。他就是在建设“高脚屋”时罹难海上的,牺牲时结婚才一个月……
秦一平,一位来自广西的普通战士,上礁5个月后才收到两封家书。妻子在信中恳求他:我没有别的要求,只是每天都在盼你的来信,盼了3个月也没有见着一个字。有船去换班时,你就多写几封,叫我慢慢看,慢慢想……
他又拆开父亲的来信,没看几行就泪流满面。父亲告诉他,他的妻子已在两个月前患肝癌去世了。妻子的那封信,是弥留之际用了整整一个下午写成的……
手捧着信,秦一平的双膝重重地跪在了地上,又推开劝慰的战友,对着苍天大海,发出“嗷———嗷———”的狂呼。
南沙礁堡建设的每一个成就,不知隐藏着多少个秦一平式的心灵之痛。他们超越个人得失的赤子之诚,使许多人百感交集,敬佩不已。与记者同行的海军某基地政委侯健,看到礁堡上一草一木欣欣向荣,战士们镌刻的“祖国万岁”的巨大碑石傲对苍穹,几度落泪。一位前来参观的渔民更是泣不成声。他说:“我在这里来来往往不知航行了多少回,每次都不敢停留,因为这不是个人呆的地方啊。没想到,海军战士们把这里建设得这么好,这是祖国强大,中国人了不起啊!”
三
南沙礁堡一天天发生的近乎奇迹的变化,足以载入人民海军的光荣史册。但是,所有发生在这里的变化,所有耸立在海上的“家园”和“花园”,都不如在这里的学习气氛更令人欢欣鼓舞。因为,在世间所有的变化中,人的素质的提高是分量最重、意义最深远的变化。
今天,多年来一直被视为“生命禁区”的礁堡,已成为一座传授知识和文化的“校园”。一批又一批官兵走进这座校园时,只是一个普通的人,经过打造,当他们告别这里出去时,已成长为文化素质高、心理素质过硬的全面发展的人。
南沙部队官兵被人嘲笑为“十有九傻”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到地方找工作受冷遇遭谢绝的事也一去不返了。现在,官兵们是人才市场上响当当的品牌,“南沙出来的”是所有学历资历证书中最让人放心的“证书”,是作风过硬,素质高强的代名词。近几年里,已有24名官兵被地方破格录用。2000年,副部队长陆平转业到江苏某地,当地政府宁肯舍弃两名正团级干部,也要把公安局副局长的位置留给他。一年后,又让他担任了第二把手。战士小赵入伍时是个半文盲,在部队的熏陶下,守礁时竟写了5万多字的读书笔记,退伍到县里,一下子就被武装部抢走了。
2001年,南沙守备部队已有20%的官兵拿到了本科文凭,25%的官兵拿到了大专文凭,高中占到了55%,小学文化程度者完全绝迹。近两年来,部队年年都有人考上研究生。今年又有80多人通过了大专函授入学考试。部队党委中,90%是本科毕业,有的人还有好几个文凭。而1997年,部队只有10%的大本,15%的大专,40%的高中,其他全是初中文化以下,有的甚至是个半文盲。
在南沙,求知成才已是官兵们的共同理想和追求。许多人在礁堡上刻苦自学,实现了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专、大专升本科的学习目标,了却了他们在地方上梦寐以求,但始终实现不了的人生宿愿。
这是部队倡导苦中有为的又一个辉煌成就。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尽管当时的生存条件异常艰苦,建设任务纷杂复杂,但部队党委还是着眼长远,把打造高素质的现代军人写进了部队的发展规划。从蓬勃开展“军地两用人才实施计划”,教会战士一门手艺,到改善知识结构,着力提高官兵的科学文化素质,再发展到与高校联合办学办班,带领官兵攀登信息化数字化的高科技领域,党委一班人与时俱进抓学习的传统生生不息。为了鼓励官兵参加各种函授和自学考试,早在几年前他们就做出决定:不管是谁,只要获得毕业证书,部队给予报销85%学费的奖励。今年,为了方便官兵学习,他们又为礁堡配发了38台电脑,增添了2300多册图书,并给电脑配上了卫星电视通视卡,使守礁官兵能够进入绿色军营网,阅读当天出版的首都五大报纸。
在部队党委的带领下,一批潜心钻研取得成就的尖子脱颖而出。部队长龚允冲在守礁期间,累计获取和编写了有价值的资料20多万字,获海军总部颁发的一等奖,并当选为“中国十大杰出青年”。东门礁第二任礁长田卫民以一篇论文《汽垫船在南沙的应用》,获全军军事科研论文奖。战士常志强利用业余时间撰写的《对南沙守礁作战的几点思考》,受到军事科学院专家的好评。老政委亓玉台作词作曲的《南沙卫士之歌》,获得全国群众创作歌曲优胜奖。
对于南沙卫士来说,心理素质是人才素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尽管南沙礁堡的生存条件已今非昔比,但相对封闭的空间没有改变,与大陆相比,孤、远、险的地理位置没有改变。面对浩瀚的海洋和寂寞的蓝天,在这里,人最会孤独地意识到自己的渺小,最会被海市蜃楼般的幻想搞得心事重重,最会产生自艾自怜自弃的消极情感。但是,南沙守备部队通过科学的手段,帮助战士们跨越了道道难关。
在南沙,新来乍到的战士如果对“孤、远、险”的环境产生恐惧,有家有口的老战士如果被妻子下岗、父母生病搞得愁肠百结,不新不老的战士如果被若即若离恋人搅得不思茶饭,只要他在电脑上轻点鼠标,在部队设立的心理咨询系统上游览一番,就会找到心理调节的有效办法。部队创办的《南沙卫士报》、《南沙健康报》、《南沙学习报》,一些礁堡自办的广播电台,也会时时刻刻地提醒他们注意调节心理。
有时候,部队领导还会不请自来地主动帮助官兵调节心理,因为,在部队的保险柜里,还珍藏着一份份官兵们的人生档案。每个人的家庭情况、人生遭遇、个性特点、身体情况、生活习惯、婚恋状况和人际关系等,一清二楚,应有尽有,成为领导把握官兵心理动向的一个可靠依据。
日益改善的生存环境,浓厚的学习氛围,良好的心理调节机制,使得今天的南沙不仅不是令人愁苦的地方,相反,许多从军校毕业的官兵,主动放弃了其他选择,又重新回到了守礁第一线。
……
南沙卫士素质的空前提高,也给南沙守卫增添了新的气象。作为高素质的人,官兵们已经有了良好的环境意识。吃剩下的铁罐头、空瓶子,所有不易腐烂的物品,都被他们整整齐齐地包装好运回大陆,不再随意扔进大海。资源意识在官兵的心中坚如磐石,不仅他们自己不再采集珊瑚,避免在珊瑚礁上跑动,而且还拒绝诱惑,坚决禁止过往船只在此采礁炸鱼。他们说:“我们不仅要守卫南沙,而且要护好南沙;要向祖国人民奉上一个未受污染,生态环境良好的南沙。”
南沙卫士的脚步还在奋发向前。部队长龚允冲告诉记者,他们将提前打造第三代南沙卫士,使部队建设全面进入现代化。记者在航行途中看到,负责完成这次补给任务的总指挥、海军某基地政委侯健,一路上多次与守备部队政委刘常清、部队长龚允冲座谈商议,怎样进一步“淡化吃苦”,苦中有为,加快部队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我们有理由相信,一支现代化的守备部队必将出现在祖国的南海上,一支强大的南沙守备部队,必将在祖国的南海筑起一道牢不可破的铜壁铁墙。
source:
http://cbb.beelink.com.cn/20020904/119847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