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图:笑傲天涯铸长城 我南沙守礁官兵生活掠影
2002年8月1日05:37 人民网-华南新闻
远离祖国大陆1600多公里的南沙海域,有6座美丽的珊瑚礁,礁上常年驻守着一支英雄的部队。这就是以“爱国奉献、创业有为”著称的南沙守备部队。部队将士们十几年如一日战狂风斗恶浪,誓死捍卫着祖国的领土尊严海洋权益。1990年春节,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亲自打电话,代表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向全体守礁官兵拜年。今年“八一”前夕,我们乘坐海仓号综合补给舰,经过近60个小时海上颠簸,终于踏上了这片蓝色国土,目睹了南沙卫士的风采。
苦中有作为,快乐守礁志向高
我们采访的第一站是南沙永暑礁。登上小礁,屋旁路边花红草绿,楹联墙报生动活泼。楼顶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墙上“祖国万岁”四个大字鲜艳夺目。官兵们在绿色炮塔旁列队,敲锣打鼓等候我们。
这个蓝天碧海之间的弹丸小礁,俨然是一个生机勃勃的世外家园。“把南沙当家园建,把守礁当事业干”,小礁上的对联说明了“家”在官兵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在缺土壤、无淡水、多台风的“生命禁区”建起这个“家”,实在不容易!
现任南沙守备部队部队长、全国十大杰出青年龚允冲回忆说,当年仅为了盘整礁上那亩小菜园,买泥、沤肥、搭棚、捉虫,大家什么花样都玩过,每棵菜都浸透了官兵的汗水和心血。菜园门口那句上联“无土运土无菜种菜无中生有”,浓缩了这段艰难的“种菜史”。
其它礁比永暑礁面积更小,但“无中生有”改变生存环境、拓展生活空间的经历却相似。没有土壤,一点点地运来;没有淡水,一滴滴地节省。缺水少雨的季节,官兵们洗澡不用肥皂,为的是用来浇花、种菜。就这样,一个个小菜地、小作坊、小饲养场和小花园在小礁中陆续“诞生”了,寸草不长的礁盘上慢慢地变成了绿色家园。现在,南沙各礁农副产品可以部分自给,所推广应用的蔬菜无土栽培技术获全军农副业生产技术推广二等奖。
与油毡竹竿搭建的第一代高脚屋、铁皮钢管焊接的第二代高脚屋相比,钢筋水泥筑起的第三代楼房洋气了许多,生活条件也改善了不少,毕竟有了空调、海水淡化器、电视、电脑和VCD机,通过卫星电视通视卡能看首都部分报纸新闻。但是,小礁空间狭窄、信息不通、气候恶劣等客观条件没有改变。整天围着数百平方米的范围打转,寂寞、孤独引起的心理失衡,高温、高湿和高盐带来的关节炎,依然是官兵们必须克服的最大困难。
然而,闯惯了大风大浪的南沙守备部队官兵,心目中没有“困难”二字。他们琢磨出了变劣势为优势、化孤独为快乐的诀窍:暂时不能与亲朋欢聚,正好埋头练兵;数月不能与家人通讯,正好安心读书。一位战士的诗句说得好:“即使相伴的是寂寞与孤独,你也要用青春为她染上年轻的色彩!”于是,礁报、礁联、礁歌、礁诗、礁书、礁台、礁园、礁花等看似不起眼的“礁堡文化”悄然出现,成了一道绚丽的风景线、官兵心中的绿洲。
变化着的南沙不仅成了家园、花园,还成了校园。官兵们提出了“享受艰苦”的口号。后方官兵抢着报名守礁,礁上官兵感到时间不够用。以苦为乐,苦中有为,刻苦练兵,自学成才,成了官兵们的新追求。
南沙守备部队政委刘常清介绍说,守备部队全是一人多能,一兵多用。每个官兵都会熟练使用5种以上的武器,掌握了雷达、通讯、油机等实用技术。官兵们撰写的一批军事、情报、科研论文获奖。部队先后有150人拿到大专以上文凭,2人成为研究生,仅今年就有80人参加函授入学考试。
小礁无小事,事事牵动民族魂
中午时分,太阳当顶,站在小礁楼上远眺,只见礁石映衬着海水,荡漾出五颜六色,守礁的官兵亲切地形容这是南沙的“七彩图”。绚丽的“七彩图”下,长眠着那些为建设南沙而献出了年轻生命的先烈。
对战友们用鲜血和生命捍卫的海域,守礁官兵异常珍爱。官兵们放弃了采珊瑚拾贝捕鱼之类的乐趣,改变了随手扔垃圾的习惯,自觉劝阻止渔民非法炸鱼拖网,精心呵护着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着“七彩图”永不变色。官兵们的环保意识有了“回报”:以往很少“光临”的海鸥,飞到小礁周围废弃的高脚屋上“安营扎寨”,成了他们朝夕相处的“老朋友”。
已是第8次上礁的华阳礁礁长叶彪自豪地告诉我们,小礁上每天丢弃的易拉罐、塑料盒、废建材,都被大家运走妥善处理。官兵守礁绝不采摘一个珊瑚,下礁绝不带走一个海贝。每次下礁前,大家会默默自问:“我为美化南沙又留下了什么?”
然而,美丽的南沙并非风平浪静。南沙群岛海域面积约82.3万平方公里,共有550多个岛屿、沙洲和礁滩。这里物产丰富,战略地位重要,成为列强觊觎的目标,一些国家更是垂涎欲滴,不断制造事端,蚕食我国领土。
1988年3月,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要求,我国政府在永暑礁建立了海洋气象观测站。同年,我军成立南沙守备部队,担负着永暑、渚碧、华阳、赤瓜、东门、南薰6个礁的守备任务。从此,在这些点多线长、隐蔽性差的特殊小礁上,南沙守备部队官兵开始了一场持久、特殊的保卫战。经过三个阶段艰苦创业,练兵精武,树立未来海战中“首战用我,全程用我,用我必胜”的思想,守备部队官兵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守备部队组建以来,共发现和处理海、空情数万艘(架)次,及时处置各类突发事件上百次。五星红旗始终高高飘扬在南沙礁盘上空。
铁骨撑壁垒,热血铸长城。驻守在祖国领土最南端的官兵们心中明白,守卫南沙牵涉到祖国领土完整千秋伟业,牵涉到未来海洋资源开发。南沙群岛一举一动关系到国际政治斗争、外交风云、军事部署、经济利益,丝毫马虎不得。守好南沙必须具备国土意识、海洋意识、全球意识,时刻牢记“祖国利益高于一切”。
谈起南沙未来的战略意义,南海舰队某基地政委侯健十分动情地说,南沙远离祖国大陆,地理环境十分特殊,因而南沙守备官兵需要更高的政治和军事素质———既需要过硬的军事本领,也需良好的心理素质;既要守得住,还要守得好!
天涯不孤独,祖国和我心连心
永暑礁那块小菜园里,每块菜地插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名称,以及广州、深圳、佛山、东莞、海口等部分城市的名称———与南沙开展“军民共建”活动的城市。远在天涯的南沙守备官兵,没有忘记祖国人民的深情厚谊。
跟随我们同舰上礁的南沙守备部队副政委徐祖平说:“祖国人民对南沙守备部队太好了!在目前条件下,部队生活条件能改善之处基本都得到了改善。”抱着“让军旅生涯更充实”的想法,徐祖平从机关申请到南沙守礁,多次参与“军民共建”工作,对南沙官兵与祖国人民的鱼水之情深有体会。
沿海的广东省、海南省政府和有关单位,每年都派人慰问南沙守备部队。1991年和2000年,广东省政府两次确定广州、中山、佛山、东莞、江门等市的6家单位,与南沙6个礁盘的守备部队结成“对子”,开展“双拥”活动。湛江市政府也确立6家“军民共建”单位。广东省中山凯达精细化工有限公司把赤瓜礁官兵纳入企业优秀员工评比,予以嘉奖;每年安排两名退伍优秀士官的工作,并给予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的福利待遇。广西、湛江等地的几十所大、中、小学,都与南沙守备部队结成了“对子”,并结出了深厚的情谊。
内地省市的一些单位不甘落后,纷纷自发开展了远程“军民共建”活动。江苏春兰空调厂负责人声称“富了不能忘国防”,几年来向南沙守备部队赠送了100多台空调。全国闻名的河南南街村,每年麦收之后安排十多辆货车,拉着自产的食品、饮料、调料等系列产品,南下慰问守礁子弟兵,四年来从未间断。
还有,别忘了那一个个自强不息的礁嫂。她们的期盼、祝愿和奉献,时刻激励着守礁官兵安心边陲建功立业、谱写人生乐章。梁作钦是东门礁副礁长,妻子随军后在一家酒店做洗盘钟点工,而后开了一间早餐店。他守礁半年后回家时惊讶地发现,妻子几经奋斗已成当地小有名气的老板了。在南沙守备部队官兵的家属中,这样自谋生计的礁嫂就有40多名,成为守礁官兵稳固的“后方”。
“守东门卫国门东门国门守卫有我们,在前方想后方前方后方共同为国防”,东门礁上这副对联写出了守礁官兵的心声。现代国防是全民的国防,现代战争是全民的战争。军民一心,无坚不摧。常驻南沙,孤独吗?官兵们响亮地回答:“不孤独!因为全国人民在关注着我们、关心着我们。”
英雄的部队背后屹立着英雄的人民。祖国人民无私的支持,是南沙守礁官兵战胜困难的精神支柱和永恒动力! 本报记者 刘泰山 通讯员
杨荣陵 曹学军